活在爱中的秘诀(连载五)   前文提及那些陷入强迫性重复的人,若不经医治,很少有人能自己从不断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他们潜伏心底的心理创伤,也会影响到他们婚姻的幸福。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医治呢?   对心理受创较重的个案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较深度的心理治疗。举上文中这位男主角为例,他需要经过一段“Grieving”(哀伤)的过程,换句话说,他需要去面对潜意识中最伤痛的部份,不但去检视自己伤在何处,还要从新的角度与正性的情绪经验中,去了解、整理与医治过去的创伤。 相爱容易相处难?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然而他所学到的功课却是无价的,也是无人能夺去的,同时他付上心血所换得的心灵医治与人格整全,也将为他将来的婚姻幸福奠下美好的基础。   从以上对“强迫性重复”这个深度心理现象的探讨,我们应能清楚看到“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父母婚姻的不幸,造成家庭病态,影响了子女人格难以健全成长。子女的心理创伤,又使他们成长后,在择偶与爱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与家庭之病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们必须要全盘了解现代婚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去检视我们自己目前亲密关系的状态,我们更要去学习活在爱中的秘诀。让我们来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现代婚姻所面临的挑战。哈佛大学经济教授Juliet Schor研究美国家庭经济的变迁时发现,当前美国家庭每年平均工作时数,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万个小时以上,同时,每人每周可以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减掉了十个小时。有个全球性的趋势,工作主管为了生存竞争,要求每人更加卖力,提升效率。然而因着物价的膨胀,每个家庭的净收入相对减低。一个家庭如果要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变成夫妻两人都必须出去工作。   当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时,男女间的角色期望,两性之权力结构都受到巨大的冲击。随着现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无言的规律也变得极其错综复杂。近三十年来两性关系的变化,很可能大于过去三百年的总和。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要求直线上升,但夫妻彼此相爱的能力与技术却未能相对提高。在讲求功利速成的社会中,我们都想品尝甜美爱情的果实,然而在婚姻家庭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没多少人肯像上驾驶学校学开车考驾照,或像进研究所拿MBA文凭一样,真正付代价去学习爱的功课。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现代人较不愿下功夫参与过去传统中有益于维护婚姻家庭的教会与社区活动。加上现代夫妻平日没时间沟通,唯有在心理毫无防备,为一点小事突然间起争执,双方怒气填膺,面红耳赤时,才来作徒伤感情,却不能解决问题的“强烈沟通”。 貌合神离成怨偶?   于是,中外皆然,不但离婚率剧增,勉强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却早已离异的怨偶更是随处可见。据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个六千人样本的统计,你侬我侬婚姻甜蜜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水深火热之中,处于离婚边缘的超过百分之二十二,其余的都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婚姻状态之中。   根据美国最受尊敬的婚姻心理学家约翰.葛特蒙(Dr. Gottman)的研究,在预期四十年的婚龄中,美国人第一次婚姻以离婚收场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离婚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结婚后七年之间离婚的。所以美国人戏称“七年之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离婚后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与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会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破裂的机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在华人中间的离婚率又如何呢?如果用同一年中结婚与离婚对数之比来做统计,目前台湾已超过三比一,就是三对新人步上红毯之时,就有另一对怨偶在法院里办离婚。新加坡的离婚率紧随其后,而北京与上海的离婚率早就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这种离婚率有增无减的现象,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离婚对社会经济、双方亲友与家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子女身心的发展,更会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   据美国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没有与生父同住,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据统计,离婚一年之后,大多数的父亲都渐渐与亲生子女疏远,有人把这个世代称为“没有父亲的世代”。我们很难想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身心会不受其影响。 爸爸不再梳我头?   在美国对离婚子女长期追踪的实证(Empirical Studies)研究中,被公认为最具有权威的,大概要算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至今已持续了三十年以上的长期追踪研究。   华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开始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详尽而深入的心理访谈。她看着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对他们每人的身心发展有极为深入的观察与了解。三十年来,华博士累积了极为丰富宝贵的临床资料,大约每过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综合报告,让学术界、治疗者,甚至整个社会对离婚子女的心态、挣扎或需求有多一些了解。   华博士发现,不管离婚在北美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周围有多少同学的父母也离了婚,这些受离婚涉及的子女都难免自问:“为什么父母离婚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父母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连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离婚,为什么一点也不考虑到我的痛苦?”“为什么爸爸在梳另一个小女孩的头,却再也不能替我梳头了?”┅┅   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们,比其他小孩要来得寂寞,甚至感到绝望,觉得缺乏父母的爱与保护,他们心中愤怒,却怕惹父母伤心或生气,而努力把这些伤痛的感觉隐藏起来,但他们成长之后却变成心中满怀愤怒的年轻人。   这些接受华博士长期追踪研究的离婚子女,呈现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1)对亲密关系的爱情,又渴慕又害怕,对人容易敏感,特别怕被人拒斥、背叛或抛弃。   (2)较缺乏承受失落(loss)的能力,在事业上或人际上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   其他的心理影响包括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不够男(女)性化。而许多才能出众、父母离婚的女性,竟然因低落的自我形像而“下嫁”条件比她们差很多的配偶,而她们婚后的生活也相当不理想。此外,她发现离婚子女也较缺乏成就动机,有较高的酗酒、吸毒与犯罪率,也有不少人不敢结婚,或婚后不敢生小孩,唯恐将来子女会遭受像自己一样痛苦的命运。 强留婚姻争议多?   离婚子女对冲突特别敏感,“心里怕人”的现象也在其他实证中得到证实。例如,Amato与Keith两位学者,对历年来九十二个有关离婚子女心理适应的研究报告做综合分析后,发现离婚子女平均在社会与心理的适应上,的确比常人有更多的挣扎。   然而,父母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为子女的缘故而留在婚姻之中,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有好处,至今仍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请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