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健康问题及性倾向改变 编辑及撰写:临床心理学家葛琳卡博士 翻译:胡道航 近年来,香港的同志团体要求制订《反性倾向歧视条例》,以确保同性恋者跟异性恋者享有相同的权利,例如恋爱、婚姻、以夫妇名义申请社会福利、领养儿童等等。究竟同性恋者是否跟异性恋者无异呢?本报告从病理学、性倾向的易变性、儿童受性侵犯的证据、同性恋子女的性倾向和适应问题等方面探讨同性恋,盼望能减少和纠正一般人对同性恋的误解及不正确观念,引发这方面更多的讨论,从而让大众对同性恋有更全面的认识。 从病理学看同性恋 其实,西方一直有不少研究显示:同性恋者较容易从性接触感染淋病、梅毒、甲型及乙型肝炎、Anorectal Veneral Warts、Cytomegalovirus、及艾滋病等疾病。女同性恋者感染性病的比率高于一般女性。同性性行为往往导致直肠和肛门括约肌严重受损(Barone, Yee, & Nealon, 1983)。肛交的累积效应是肛门括约肌操作失常。三分一进行过肛交的男性出现了慢性大便失禁。异物(如阴茎、手指等物体)一旦进入直肠,情况就更严重。直肠的黏膜层极敏感,它受刺激后会出现腹泻、痉挛、生痔、前列腺受损、溃疡及裂缝(容易导致发炎)等一连串现象。直肠的薄膜很易穿孔,但穿孔后并不会出现痛楚。事主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才知道发生了甚么事。修补直肠的手术涉及很多复杂的步骤。」(Cox, 1997, Lecture notes) 大量研究报告认为,同性恋会导致心理及社交危机、情绪低落、过多病态思想(Excess Morbidity)、和死亡(Cameron et. al., 1996, p.392)。多个研究指出,同性恋社群有以下问题:较多企图自杀事件、酗酒、较需要心理治疗服务、不稳定的恋爱关系、经常被警察拘捕、受孤独和沮丧困扰的比率较高。一些研究指出,男同性恋者出现较多精神压力病征,他们的寿命较一般男性短;女同性恋者则有较多精神困扰,她们酗酒的问题较一般女性严重,并且不及一般女性快乐。 Prytula, Wellford和Demonbreun (1979)指出同性恋青少年男性出现较多心理问题。Roesler和Deisher (1972)发现同性恋者的青春期企图自杀率较高。Kourany (1987) 调查了一群服务青少年人的精神科医生,他们都表示同性恋青少年人有较严重的企图自杀倾向。 Laumann, Gagnon, Michael和Michaels (1994)的全国民意调查显示,同性恋者的不快乐程度较离婚人士严重,他们的不快乐程度和穷人相约。Weinberg和Williams (1974)在三个国家进行了调查,发现同性恋者不及一般人那么开心,也不及一般人那么信任别人。 性倾向的易变性 不少同性恋者主张,同性恋是天生的,而且是不能改变的。但不少研究报告都指出,同性恋者的性倾向并非在生命初期就被注定而无法改变(Eckert, Bouchard, Bohlen & Heston, 1986)。事实上,他们的性倾向是可以改变的。 Ramafedi, Resnick, Blum和Harris (1992)在明尼苏达对34,706个七至十二级的学生进行性倾向调查,发现十八岁的学生表示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比率比十二岁学生有两种性倾向的比率减少了一半。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年轻的学生可能不太明白甚么是「性倾向」;另一个解释,就是当中有一半人在六年间决定完全放弃同性恋/双性恋倾向──这观点和以下的研究互相吻合。 Bell, Weinberg和Hammersmith (1981)对979个同性恋者和477个异性恋者进行研究,发现有些人在做了第一份性倾向评估后,性感受和性行为出现改变,其中同性恋者改变性倾向的比率都高于异性恋者。有些人的性倾向更出现了第二、第三以至是第四次改变,而同性恋者在第二、第三以至是第四次改变性倾向的频率和比率仍然偏高。 Cameron, Proctor, Coburn和Forde (1985) 调查了4,340个成年人,指出有部分现在自认是异性恋的人曾经拥有一段同性恋「婚姻」,有部分现在自称是异性恋的人正拥有一段同性恋关系,有不少现在自称是双性恋或同性恋的人曾经有一段异性恋婚姻。 美国国家同性恋研究及治疗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以两年时间研究860个决心克服同性恋倾向的人士,发现他们大都改变了性倾向,他们的同性恋幻想和行为的频率及程度都显著降低了,这些改变都有足够的证据支持。99%受访者说改变治疗很有效、很值得尝试。有受访者表示他们改变性倾向后,心理和人际状况都改善了。 Spitzer (2001)对二百个参与同性恋治疗的人士进行研究注一,发现他们接受治疗后,性倾向有显著的改变──同性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少,很多人发展出「良好的异性恋运作」(Good Heterosexual Functioning)。他们表示接受治疗后,沮丧抑郁的程度显著降低了。 儿童受性侵犯的证据 很多研究都指出,同性恋者性侵犯儿童的倾向较一般人强烈,「约三分一被举报的儿童被性侵犯案件涉及同性恋活动」(Cameron, 1985),曾被性侵犯的男童长大后,有较强烈的性侵犯男童倾向(Bagley, Wood & Young, 1994)。另外,不少研究指出,同性恋教师确实对学生构成威胁。同性恋教师鼓励学生接受和尝试同性恋,他们性骚扰及性侵犯学生的比率都高于一般教师(Cameron & Cameron, 1995)。 同性恋者子女的性倾向和适应问题 不少研究指出,同性恋者的子女发展出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的比率高于一般人的子女(Bailey, Borrow, Wolfe & Mikach, 1995; Bigner, 1991; Patterson, 1992)。Javaid (1993)和Lewis (1980)指出,女同性恋者的孩子在适应妈妈的同性恋倾向时面对很多困难,跟妈妈的情人相处亦令他们很烦恼。由于社会还未能接受同性恋,这些孩子为了隐瞒妈妈的性倾向,承受着与同伴疏离的痛苦──这造成了他们社交关系建立上的困难。 总结及分析 同性恋者性侵儿童的比率高于一般人,同性恋教师性骚扰学生的比率高于一般老师。同性恋社群有较严重的企图自杀倾向,成员经常被警察拘捕,他们酗酒和滥用药物的问题严重,经常受到孤单和抑郁情绪困扰。同性恋者的生命满意程度(Life Satisfaction)较一般人低。男同性恋者的死亡率高于一般男性,他们苦痛、伤残和死亡的危机也较大。 不论从进化论或整全/健康的观念(Wholeness/Health Concept)看,以上的发现都印证了人类性机能的原本设计及用途;同性恋行为降低生育数字和使到有害的性行为出现。对于相信进化论的人士,基因导致同性恋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同性恋导致寿命缩短(Cameron, Playfair, & Wellum, 1994)、同性恋者产下较少孩子──这两个事实都抵触了基因原因论(Genetic Etiology)。根据达尔文的天择假说(Natural Selection Hypothesis),基因突变产生有利生存的特征(然而,差不多所有突变都导致相反情况出现),人口于是激增,拥有这种特征的人数亦随之增加。但是,同性恋却导致相反情况出现。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及外科医生学院精神学系教授Miron Baron在九三年七月评论一些声称有同性恋基因存在的研究报告时说:「根据进化论,由基因引致的同性恋因为导致生育率下降的缘故,在远古时便已绝种。」 很多事例和个案都指出,同性恋者如果决心改变、接受治疗,他们的性感觉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异性恋运作,抑郁情绪会随之减少。不少学者认为同性恋倾向主要是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导致的。 《反性倾向歧视条例》一旦获得通过,对社会将有深远的影响,「同性恋是与生俱来、是遗传的」这一错误观点,将被纳入中小学的教科书里。另外,同性恋者若果享有领养儿童的权利,他们也很可能会鼓励儿童选择同性恋倾向,而同性恋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社交发展会有很不利的影响。 注一Spitzer是促成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1973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病诊断手册中删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表示在开始这个研究时是抱着怀疑态度的,认为同性恋者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性倾向。